國內電影暑期檔真的成熟了嗎?
日前,國內電影暑期檔落下帷幕,收獲176.38億元總票房。整個檔期中單片票房巨幅攀升,總票房相比去年也有所增長,于是業(yè)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,以票房作為參考標準,國內暑期檔這一大檔期已經成熟,并且以目前票房數額來看,正直追北美暑期檔市場,甚至有超越之勢。
然而筆者想提出疑問:在市場容量擴大,票房提升的判斷標準下,暑期檔真的已經發(fā)展成熟了嗎?
我們不妨來看一組來自電影市場專業(yè)分析機構給出的今年暑期檔數據——票房產出同比增長2%,檔期票房增速再度放緩;觀影人次和票價高于往年,但上座率下降;檔期出現日票房高峰,比去年晚了21天;檔期平均每周上映9部影片,新片供給相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;檔期8部影片拿下了七成票房;檔期內日場均人次在動畫電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(以下簡稱《哪吒》)上映后才有所增加……
的確,《哪吒》是這個暑期檔最大的驚喜。在整個國產動畫電影仍艱難行進的情況下,《哪吒》為業(yè)界的創(chuàng)作生態(tài)開辟了新的模式。但其實,在《哪吒》出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,影院都面臨著無大片可上映的情況。高口碑影片的缺失,導致今年暑期檔前半部分時間并沒有充分釋放出票房市場的活力,可見檔期內高質量影片供給不足對總體票房空間帶來的影響。
慢熱的市場、基本上憑借單片票房撐起的整個檔期,令業(yè)界普遍感到焦灼,即便使出渾身解數來推高影片營銷,也無法滿足日益“挑剔”的觀眾!渡虾1尽返南萋,映照出前期高調宣傳與上映后口碑不佳之間“貨不對板”的尷尬,流量明星一時間被大眾歸咎為影片失利的主要原因,在《流浪地球》之后被寄予厚望的“科幻影片元年”,也由此“涼涼”……
檔期內的數據分析以及兩個形成鮮明對照的典型實例,從側面反映出國內電影市場發(fā)展的不成熟和不穩(wěn)定,而建立在尚未成熟市場之上的電影檔期,必然同樣面臨種種問題。如果把電影市場想象成大賣場,貨源充足、高質量的貨品才會吸引更多顧客,而從今年暑期檔來看,電影品類單一、爆款影片太少,成為觀眾流失的主要原因。
由此,筆者認為,拋開票房的小幅上揚,國內暑期檔距離成熟還有一定距離。盡管一部《哪吒》暫時緩解了電影市場“太難了”的整體性焦慮,但隨著觀眾審美要求越來越高,娛樂方式日益多樣化,如果不能在電影產出數量和質量上提升,暑期檔這一依賴最長時間、大范圍年輕觀影人口紅利的檔期,依然不能夠完全帶動市場成熟發(fā)展。
也許對于廣大觀眾來說,這個夏天缺失的只是好看的影片,并不影響他們對其他新鮮有趣的娛樂內容的選擇。而對于電影產業(yè)從業(yè)者來說,焦慮并不能隨著今年這個夏天結束而終結。(于帆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